【文明礼仪线上教育引导】家庭礼仪篇(一)
发布日期:2021-04-07
浏览量: 96

家庭礼仪是指夫妻和有血源关系的人之间的礼仪,家庭礼仪是家庭和睦的保证,是社会和谐的基础。
1、夫妻

2、亲子

父母对待自己的子女应当做到关怀有度、教育有方、行为夫规。
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。尤其注重孩子的隐私权。既不溺爱也不体罚孩子。
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、生活习惯。
让孩子学会关心别人、尊重别人、善待别人、礼让别人。
3、尊老

子女赡养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。自觉赡养父母,是子女道德的基础,有助于子女品德的形成和交往能力的提高。子女赡养父母也是子女教育下一代的最佳模式。
现代社会中子女赡养父母主要体现在:重视对父母生活的照顾,要承担赡养父母的经济责任,要关注对父母感情的投入,要尽量满足父母的文化需求,譬如:阅读、旅游、参观等,要关注对父母的心理调适,特别是高龄父母,帮助他们驱除孤独感。
4、祖父母

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市民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,“六一”家庭逐渐成为主流家庭模式。“六一家庭”是指由祖父母、外祖父母和父母共六位长辈和一位子女组成的“家庭”。子女如何与祖父母、外祖父母和父母和睦相处已成为当前比较现实的一个家庭礼仪课题。
要尊重长辈的经历。
将长辈的经历看成是自己生活的教科书,要敬畏长辈的威严,要尊重、宽容长辈的性格,包括因为年事已高而变化了的性格。
要敬重长辈们的职业和他们一生的劳动。
要尊重长辈的兴趣、偏好和习惯。
子女要爱护长辈们的生活用品、习惯用品和职业工具。
要尽可能地满足长辈的要求。
要经常与长辈沟通,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愿望,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物质消费、文化消费和情感寄托的需求,理解长辈的某些不切合实际的要求,或者给予比较满意的解释。
上一篇:洛宁县组织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宣传志愿服务活动
下一篇:【宣传阐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】创建全国文明城市,需要你的“一点点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