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宁文明网,共建文明洛宁,共享洛宁文明

【11.22宣传诚信文化】诚信赢天下—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

发布日期:2023-11-22 浏览量: 455 

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原。它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美德和品质,更是一种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;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和价值,更是一种外在的声誉和资源。

一、诚信文化的内涵

第一,诚信的根本精神是真实无妄。它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,树立求真、求实的精神,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。第二,“诚信”作为一种价值观念,具有公正、不偏的特性,它要求社会群体建立公正、合理的制度,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树立起公正、公平的处事态度和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。第三,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条件下,“诚信”所内涵的人文精神,要求人们自觉守法,真诚守信,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。

二、诚信文化的重要性

一是对社会的整合作用。如果社会的个体和群体都有诚信意识,都严守诚信道德底线,讲求立诚守信,即形成诚信社会,则社会关系必然是和谐的,是一个有凝聚力的社会,也即是说诚信在社会关系中就起到了润滑作用、整合作用。二是诚信”是立身之本,处世之宝。人生立于世间数十年,必须不断学习,以获得知识、增进知识,知识既是个人谋生的工具,也是个人为社会服务的工具。但是,要真正做个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,光靠“知识”工具是不够的,还必须有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,否则,知识也可能成为滋生罪恶的工具。“诚信”精神就是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、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。个人以诚立身,就会做到公正无私、不偏不倚,讲究信用,就能守法、受约、取信于人,就能妥善处理好人与人、个人与社会的关系。三是导向作用。一个有浓厚诚信道德氛围的社会,必然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求真务实,明诚向善,这是社会文明进步之道,激活和雄厚社会资本之道,持续发展之道,奔向康乐社会之道。四是诚信是从商的道德准则。诚信历来是中国“良贾”的传统美德,也是儒家普遍推崇的商业伦理。而经济活动中的诚信问题与人们的功利行为切切相关。对利益和效益的追求,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目标,本无可厚非,但关键是看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去谋利。即正确处理“义”与“利”之间的关系。

三、诚信文化的传承与践行

诚信是一切道德的根基和本原。它不仅是一种个人的美德和品质,更是一种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;不仅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和价值,更是一种外在的声誉和资源。“诚信”随着时代的变迁,其内涵也发生着变化。在历史、文化的传承、发展过程中,“诚信”的文化价值取向具有跨时代的意义,是我们为己为人恪守的道德准则。

从古文献对“诚”、“信”道德的阐释来看,“诚”更多是指“内诚于心”,是道德本体的内在德性;“信”则偏重于“外信于人”,体现了社会化的道德践行。“诚信”是儒学所一贯提倡并力求履行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。“诚”、“信”的结合,正体现了儒家所强调的为人必须表里如一,言行一致和知行合一的道德思想。

“诚信”在历史发展中得到了传承与发展。诚,是先秦儒家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伦理学和哲学概念,以后成为中国伦理思想史的重要范畴。“诚”在孔子的学说中虽没有理论性的阐述,但与“诚”一脉相通的“礼”则是儒家思想的直接渊源。

孟子时期,“诚”不仅成为理论概念,而且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。“是故诚者,天之道也;思诚者,人之道也。”这里孟子使“诚”逐步成为体验道德本体,规范人们道德行为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。

荀子指出:“夫诚者,君子之所守也,而政事之本也。”荀子发挥了孟子“诚”的思想,使“诚”与“政”相结合。由做人之道扩展为治世之道。

在《礼记·中庸》里,“诚”成为“礼”的核心范畴和人生的最高境界:具有诚笃的品德和态度,可以贯通多种仁义道德,成己成人,甚至能够尽人之性,尽物之性,达到“天人合一”的境界。《礼记·大学》指出,“诚意”是“八条目”中连接“格物”、“致知”与“正心”、“修身”、“齐家”、“治国”、“平天下”的重要环节,成为道德内养与外成的关键点,具有促进道德完善、家庭和睦、国家兴旺、天下安宁等多种社会功能。自周以来所形成的这五种伦理道德规范,真正被官方认定,并对社会的道德规范有着深远的影响。辛亥革命后,孙中山等提出“忠、孝、仁、爱、信、义、和、平”新“八德”。由上可见,在儒学伦理道德形成的过程中,“信”是伦理道德概念的渊源。

《说文解字》曰:“诚,信也。”“信,诚也。”儒学将诚信作为人们的伦理道德的准则。以“诚信”为主的儒学伦理道德随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进行新的开发、转化、创新和利用,表现出历久弥新的价值。

“诚信”是成就道德人格的立身之本。心有诚意、口有信语而身必有诚的行为。诚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保障,也是个人修养达善的内在要求。缺失诚信,一个人就难于对自己的生命存在作出肯定性的判断和评价;就难以形成内在统一的完备的自我;就难以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取得成功。同时,缺失诚信,既毁坏了健全的自我,也破坏了人际关系。因此,“诚信”是立身之本,处世之宝,更是培养人们的高尚道德情操、指引人们正确的价值取向的重要道德准则。

“诚信”是企业的“立业之本”。“诚信”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,是建立行业之间、单位之间的互信、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。一个企业的发展既蕴涵着组织本身实力和生存能力的增强与提升,又蕴涵着组织与组织、组织与外部以及组织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优化与完善,这些都需要诚信,而且离不开诚信。只有讲究“诚信”,才能在现代的法治社会中有长期的立足之地,事业才能顺利发展。

“诚信”是立国之本。《论语》:“子贡问政。子曰:‘足食,足兵,民信之也。’子贡曰:‘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三者何先?’曰:‘去兵。’子贡曰:‘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二者何先?’曰:‘去食。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。;中国古代的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 ;“得民心者得天下,失民心者失天下”等治国之道,在于贵德崇义,而德义的主要内容则是诚信。诚信构成国德,支配国运。没有诚信的国家,就不能拥有长久而向上的国运。

可见,诚信是一个人、一个企业、一个国家的精神财富和价值资源,甚至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。“以诚实守信为荣”,不仅是我们每个人做人的立世之本,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得以生生不息、繁荣昌盛的强大精神支柱。

四、表现形态

1.诚信行政文化:政府诚信是建立良好社会诚信的关键。政府的诚信文化体现在政策的连续性、践诺的能力和勇于承担责任、有错必纠。政府的诚信文化直接表现为有限政府、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。在政府诚信文化的环境中,政府通过制度化的方式,将真实完整可靠的信息及时传达给公众,使公众的知情权得到保障,提高政府政策的透明度、公开度。同时,还要做到依法行政,体现公平。政府诚信文化的最终体现是服务型政府的普遍出现。政府诚信文化更多地体现在公务员队伍中的诚信文化。公务员以诚信待民,严于律己,能凝聚民心,增强民众的认同感,赢得公众的支持和信任。公众从公务员真诚的为人民谋利益的行为中受到感召,并自觉效法,从而形成以诚信为本、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。

2.诚信企业文化:企业诚信文化表现在四个方面:一是公司的治理结构。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,无论是投资者保护、董事会的谨慎与忠诚,还是准确公开的信息披露制度等都需要诚信原则,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公司治理结构也是企业诚信最重要的制度保障。二是企业声誉。企业的声誉是一种无形资产,良好的诚信声誉可以给企业带来实际的经济收益,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。三是企业的产品,尤其是名牌产品。品牌中蕴涵着企业文化,蕴涵着企业的价值,更是企业诚信的最好标志。品牌也就成为企业诚信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。四是企业的社会责任。企业社会责任指企业在实现利润的同时,还必须承担对环境、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可赢得社会美誉和广泛认同,另一方面能更好地体现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,实现企业发展与社会和自然发展的良性互动。

3.诚信居民文化:诚信不仅仅是指个人的良好品质,更是建立在现代公民意识之上的一种“公德”。公民诚信文化表现为四种意识:(1)诚信是立人之本,即说老实话,办老实事,做老实人;(2)诚信是齐家之要,即诚实无欺、信守诺言,和睦相处、团结合作、互相爱护、互相关心;(3)诚信是处世之道,即诚信是人与人之间交往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;(4)诚信是兴业之宝,即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市场经济中有所作为。诚信居民文化是形成社会诚信文化的基础。

五、诚信小典故

(1)立木为信:孝公既用卫鞅,鞅欲变法,恐天下议己。卫鞅曰:“疑行无名,疑事无功。且夫有高人之行者,固见非于世;有独知之虑者,必见敖于民。愚者暗于成事,知者见于未萌。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。论至德者不和于俗,成大功者不谋于众。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,不法其故;苟可以利民,不循其礼。”孝公曰:“善。”……令既具,未布,恐民之不信,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,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。民怪之,莫敢徙。复曰:“能徙者予五十金。”有一人徙之,辄予五十金,以明不欺。卒下令。

译文:秦孝公任用卫鞅后不久,卫鞅打算变更法度,但秦孝公担心天下人非议自己。卫鞅说:“行动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名,办事犹豫不决就不会成功。况且那些有过人举动的人,本来就常被世俗非议;有独道见解谋划者,必定会被普通人讥讽。愚蠢的人对已经完成的事都感到困惑,聪明的人可以预见没有发生的事情。不能与百姓谋划新事物的创始,但可以同他们一起享受成功的欢乐。探讨最高道德的人不附和世俗,成就伟大功业的人不与一般人共谋。因此,圣人如果能够使国家强盛,就不必沿袭旧的成法;如果能够使百姓获利,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。”秦孝公说:“讲得好。”……新法已经准备就绪,但还没公布,担心百姓不相信,于是卫鞅命人在都城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,招募能够把木头搬到北门的百姓,赏赐十金。百姓们认为这件事非常怪异,没人敢行动。于是卫鞅再次宣布说:“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赐五十金。”有一个人搬走了木头,立即就给了他五十金,借此表明令出必行,没有欺诈。事后就颁布了新的法令。

(2)一饭千金 淮阴侯韩信者,淮阴人也。始为布衣时,贫无行,不得推择为吏,又不能治生商贾,常从人寄食饮,人多厌之者……信钓于城下,诸母漂,有一母见信饥,饭信。竟漂数十日。信喜,谓漂母曰:“吾必有以重报母。”母怒曰:“大丈夫不能自食,吾哀王孙而进食,岂望报乎!”……汉五年正月,徙齐王信为楚王,都下邳。信至国,召所从食漂母,赐千金。

译文:淮阴侯韩信,是淮阴人。当初韩信是平民的时候,家里很穷,加上他品行放荡不羁,没有被推荐去做地方官吏,他又不能通过做生意来维持自己的生活,经常寄居在别人家里吃闲饭,所以大多数人都很讨厌他……韩信在城下钓鱼,几位老妇人在河边漂洗棉絮,其中一位老妇人见到韩信饥饿难耐,于是拿来饭食给韩信吃。漂洗棉絮几十天,就一直给韩信拿饭吃。韩信十分高兴,对那位老妇人说:“我一定会重重报答您老人家的。”老妇人生气地说:“大丈夫竟然连自己也不能养活,我是可怜你这个年轻人才给你饭吃的,难道是希望得到你的报答吗!”……汉五年(公元前202年)正月的时候,汉王改封齐王韩信为楚王,以下邳为都城。韩信来到下邳,召见了曾经给他东西吃的那位漂洗棉絮的老妇人,赏赐千金。

(3)以信结羌 宋种世衡知环州,蕃部有牛家族奴讹者,素倔强,未尝出谒郡守,闻世衡至,遽郊迎。世衡与约,明日当至其帐,往劳部落。是夕大雪,深三尺。左右曰:“地险不可往。”世衡曰:“吾方结诸羌以信,不可失期。”遂缘险而进。奴讹方卧帐中,谓世衡必不能至,世衡蹴而起,奴讹大惊曰:“前此未尝有官至吾部者,公乃不疑我耶!”率其族罗拜听命。

译文:北宋名将种世衡到环州戍边时,巡视抚问境内羌族部落。牛家族首领奴讹倔强自负,从不服从宋朝地方管理。听说种世衡来到,急忙到郊外迎接。种世衡与他约定,次日到帐下慰问部族。谁知当晚下起了大雪,雪厚三尺深。左右侍从都说“道路险恶,难以前去”劝阻种世衡改天再去。种世衡说:“我以信义结交羌人部族,不能失信。”坚持一定要赴约,冒险前进。奴讹正睡在帐中,奴讹以为这样的大雪种世衡想必不会来了,没想到他顶风冒雪的赶来了。奴讹起而大惊说:“在此以前从没有官员到我部落,您真信任我们!”于是急忙聚齐了族人来见种世衡,并围绕着下拜表示听命于他。


上一篇:【11.22诚信日宣传】诚信的内涵和重要性